儿童用药安全,重在常识的把握
2012-06-20
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一般情况下无需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也不是都需要服用,对症用药,细心护理,就可以治好;儿童感冒用药中,含盐酸金刚烷胺的四类药品禁用于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儿童用药应注重剂量精准,“酌减”不可随意;医务人员和家长要及时掌握和反馈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信息……在中国医药报刊协会日前在京召开的“儿童感冒用药安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疾病预防、临床药学、儿科和呼吸科的专家学者,都向跑医药口的资深记者们强调,确保儿童感冒用药安全,掌握医药常识是关键,并希望媒体及时、精准和大量地宣传和传播医药信息和科普知识。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下发“修订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说明书”的通知,对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OTC)的说明书进行修订,明确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氨金黄敏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以及“氨酚烷胺那敏胶囊”这四类用于儿童感冒治疗的药品。这一信息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网站、各大媒体进行传播,部分媒体很快就此进行了儿童用药安全方面的深度报道,相关生产企业也将在限定期限内按规定修改药品说明书。这一通知里所含的信息,在短时间里通过医务人员学习、媒体宣传和药品说明书修改等途径就转化为儿童感冒用药安全的一个基本常识,应引起公众和家长们足够的重视。
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简要回顾了我国近10年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发布和涉药不良事件的处理历程。他指出,对用药安全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不但要从科学进步方面加大投入,更要在监管和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提高认识,强化管理,重视用药安全所涉及的各方面基础数据的调研、收集和分析,及时预警、发现问题,迅速反应,正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在正确处理已经发生的用药安全问题的同时,要防范因信息传播不完整、不准确、不正确等而误导寻医问药的“次生灾害”发生。来自海南快克药业的企业代表对此深有体会。他举例说,在宣传国家要求在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中禁用含盐酸金刚烷胺类非处方药的通知时,某电视台的镜头却定格在不属于修订药品说明书范畴的抗感冒对症治疗药品——“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包装盒上,引起不少基层医疗机构、药店人员的误解,很多家长也被误导。药品通用名即使相似,但不同的通用名就是不同的药品,这其实也是常识,但稍不留意,就可能在传播过程中混同。这种不正确的视频画面,对生产这类药品的408个厂家来说,就是一种“次生灾害”,“躺着都中枪了,实在无奈”。
301医院的临床药学专家王睿教授表示,我国当前的药品生产供应非常充足,品种丰富,但用于儿童的药品,尤其是儿童专用药的品种还是相对不足,可选择性受限。这种情况不但在抗菌药物的选择上,在儿童感冒用药领域,很多时候也是要将成人用药来进行剂量酌减去应用。她表示,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发病都有其特殊性,治疗方案的选择考虑的因素较为复杂;相对于成人用药来说,儿童专用药的研发面临的伦理问题多而复杂,科研技术难度和投入都较高,而经济利益却相对较低。儿童专用药,可以做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服药量调整,剂量准确,服用方便,既能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又能减少用药不当和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儿童专用药的供应,能显著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这次国家因缺乏必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而明确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的禁用人群,既表明了在儿童感冒用药方面的慎重,也表明儿童用药研发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每天都跟患儿打交道的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专家万伟琳副主任医师,对于儿童感冒的治疗,介绍她在接诊中遇到的不同情况。一些家长的用药安全意识特别高,非常在意药品说明书上的每一个字,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表述,如“注意事项”里的慎用、不推荐用等,总是非常纠结;有些家长就不怎么注意翻阅药品说明书,只记住一条:听医生的,“谨遵医嘱”。她表示,药品说明书、诊疗指南、诊疗指导原则等都是用药安全的参考,家长带孩子在医院看病,“遵医嘱”容易做到,但也要注意准确把握医嘱的具体含义,购买非处方药时,则一定要重视药品说明书的阅读和理解,有问题时还是应该到正规医药机构咨询医药专业人员。儿童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在孩子身体状况无特殊情况下,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实在不放心的话,经过医生的接诊和做血常规,就能基本做个判断。至于服用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也不是对感冒患儿都处方这类药品的,退烧、止咳等对症治疗是关键。
由于缺少儿童专用药,长期以来,儿童在治疗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使用药物。这种做法存在很高的用药安全风险,是一种现实中的无奈,药物一般是通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儿童脏器尚未发育完全,仅凭药量“酌减”难以确保不对儿童身体造成损伤。北京市朝阳医院呼吸科曹彬教授介绍说,发达国家的品牌药品,往往药品说明书写的非常详细,尤其是药品研发过程中发现的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列的非常详尽,而国内很多生产厂家的药品说明书极为简单,很多药品说明书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数据缺乏或表述极为简单。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的完整准确表述,可以有效提高用药安全性。这种药品说明书表述的差异,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反映出国内的药品研究和监管还有很大幅度的提升空间。儿童用药剂量应精准,既是常识,也是临床上非常犯难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是药品说明书上标注“儿童减量”,或“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等字眼的模糊概念,另一方面是药品包装上的笼统,拆分出较为精准的每次用药量,“着实非常费工夫”。
研讨会上,大家对“平着剪是一包用药量,斜着剪是半包用药量”的“小儿氨酚黄那敏”(商品名:小快客)特殊包装非常肯定。这个看似简单的包装,一下子可以解决5个年龄段的儿童用药量精准问题。有专家表示,不是儿童用药剂量难以精准,可能与药品生产企业的“以人为本”观念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药品包装环节中去有关。
研讨会上,专家们强调,儿童用药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和药品监管工作的发展,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看来,儿童感冒用药安全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多是与医药常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掌握所致。希望媒体正确、及时和大量地宣传医药常识,与医务人员一道,共同开展医药教育和科普工作,促进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http://xsx1230.blog.sohu.com/222463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