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2012-04-28
昨天 Raven 看到新浪的新闻报道,根据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的说法:“有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有50%是超说明书用药的,这也意味着我国儿科医生在维护我国儿童权益的过程中,也走在非法执业的边缘。”不仅仅如此,我国儿童药品面临临床研究少、用药品种少,剂量及剂型缺乏等问题,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200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达12.9%,新生儿高达24.4%,而成年人为6.9%。(摘自新浪原文)
不知各位妈妈听了感觉如何,不过在 Raven 看来,居然有一丝高兴:至少国内终于重视了儿童用药不安全的问题,这是好事,不是么?儿童用药的不规范化,不仅仅是中国独有,很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只不过西方国家比中国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美国有很多儿童药物已经召回
这个问题 Raven 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2008年初,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强烈建议不要给2岁以下儿童用感冒药和止咳,化痰药物,这些药物大部分是成人用药,制药公司只是修改了剂型,与剂量,就变成了儿童用药,这些药物,后来证实对治疗感冒无丝毫作用,反而其副作用会引起婴儿死亡。因此,很多制药公司先后召回了他们生产的这类儿童药物。
Raven 还记得2004年宝儿出生后不久,由于过敏引起鼻黏膜肿胀,鼻塞,可怜的小家伙三个多月开始,一直睡不好觉。后来 Raven 没办法,连续打电话骚扰医生,最后医生建议给孩子用收缩黏膜毛细血管的药物,不过同时告诫妈妈,这药说是儿童药,但是是根据成人的治疗法来的,对孩子的副作用很大,会焦躁不安,而且停药后鼻塞会加重,要小心使用。果不其然,宝儿用了药以后,连续哭闹了3个小时,这还不说,鼻塞的状况丝毫没有减轻,最后 Raven 只得放弃。等到贝贝出生以后,Raven 再到药店去就再也找不到这类药物了。记得当时 Raven 还打电话给国内的儿科医生,他们给妈妈的建议是用伪麻黄碱类药物,就是鼻通。当时 Raven 不放心,又问了美国医生,被宝儿的儿科医生好好的训了一顿,说这类药物根本就是严禁儿童使用的,收缩血管的药效太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血管系统,出了问题家长再后悔就晚了。
国内用药超剂量由来已久
记得 Raven 小时候经常咳嗽,到妈妈的学校医务室看病,基本上就是打抗生素,呵呵,那个时候还没有象现在生病就输液一说,不过俺清清楚楚的记得抗生素的剂量是越打越大,打两天咳嗽不停,青霉素的剂量马上就翻倍,妈妈问原因,说是剂量大好得快,至于儿童究竟可以用多大剂量的抗生素,好像就没人关心过。Raven 那个年代的人,好像得四环素牙的也很多,呵呵,是不是也和大剂量使用药物有关呢?
医生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 Raven 成年后,在国内读书时,医务室的医生也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天 Raven 感冒,去医务室拿药,医生给开了中药感冒清热冲剂,明明药上写着一次喝一袋,医生的嘱咐却是:一次两袋吧,这样见效快,所以 Raven 到现在都有这个习惯,感冒时一次性的冲两袋冲剂,至于喝多了副作用是什么?医生的说法是:中药,很安全的,比西药的副作用小多了。
真的是这样么?Raven 不敢妄言,但确实知道2006年,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宣布中药复方芦荟胶囊汞含量超过标准11.7万倍,何首乌发现会引起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因为宝贝姥姥一直用芦荟通肠胃, Raven 看了新闻后马上打电话给宝贝姥姥要她马上停止服用此药。因此 Raven 对这件事记忆犹新。从此不再认同中药副作用小这个观点。
药物无合适儿童剂型致使孩子吃药困难
Raven 感觉在美国比较方便的一点就是常用药里,儿童药和成人药物分的很清,儿科医生绝不会给孩子开成人药然后告诉家长剂量减半什么的。不过这个在国内貌似比较常见。Raven 经常被宝贝姥姥从国内拿来的药物说明弄得很抓狂:像什么2-3岁的吃半袋,这个半袋怎么弄?家长又如何分得准确?这还算是好的,好歹还是儿童剂型的药物,还有的干脆就直接写:小儿酌减,那么,做为家长,怎么个酌减法?那可真是天知道。
在美国,以退烧药泰诺林为例,有婴儿型,0-24个月,幼儿型,2-6岁,按体重和年龄,药物说明上清清楚楚的写着多大的孩子吃多少,附带的量杯很容易让家长给孩子合适的剂量。至少会减小孩子吃药过量的问题。更人性化的表现,在于对同一种药物,还分不同的口味:葡萄味,草莓味和橘子,樱桃味供孩子挑选,使孩子吃药变得更简单,家长也更省心,不必每次吃药像打仗一样全家上阵对付一个孩子还弄得人仰马翻。
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家对药物的了解越来越清楚,越来越发现儿童药物和成人药物的区别,儿童对药物的代谢也与成人大不相同。Raven 只希望每个父母不需要为孩子吃药担惊受怕,每个孩子在治病的同时不会遭受药物的副作用带来的痛苦。但愿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安全的用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