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行动 > 健康快讯 > 沧桑巨变七十载,铸就健康中国梦

沧桑巨变七十载,铸就健康中国梦

2019-10-03  来源:保健时报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 岁提升到2018 年的77 岁,婴幼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8 年的6.1‰,孕妇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 万分之1500 下降到2018 年的10万分之18.3,卫生技术人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5 万人上升到2018 年的952.9 万人,医疗机构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70 个增加到2018 年的99.7 万个……不断壮大的医疗卫生事业,正在为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乃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

1949 年10 月1 日,新中国成立。由于长期战乱,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几近于无,国民健康指标极其低下。当时,多种烈性传染病广泛流行,寄生虫病广泛传播。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自上而下迅速建立起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宣教机构。除了创建一般性的卫生防疫体系,国家还逐步建立起如结核病防治所、皮肤病防治所等各级专科防治所。这些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采取“ 以预防控制为主,辅以临床治疗”的方针,积极开展各种疾病的防治工作,重点防治的是地方病,特别是对传染性疾病方面的防治。

1952 年,党中央设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随后自上而下直到公社和村庄的各级党委都成立了相应机构。运动的内容从“讲卫生,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和臭虫),消灭疾病”,逐步扩展到“ 治理公害,净化、绿化和美化环境”。

1955 年,党中央成立南方13 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1960 年,在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基础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又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鼠疫、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地方病的防治。此后,我国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接种防治。

到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全国公共卫生机构发展到4000 多家、卫生防疫人员9 万多人,基本形成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国境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组成的全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国民健康指标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1978 年,在阿拉木图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把中国的卫生发展模式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向全世界推荐。其中,主要功劳在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

1978 年,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看世界,这才发现,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教育文化发展欠缺,医疗卫生条件欠佳。

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党中央明确: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医疗卫生改革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国,“ 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

1994 年10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标志着妇幼卫生工作进入法制化管理阶段;1998 年,我国开始推行“ 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2000 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就“ 三改并举”进行部署;2007 年1 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 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07年10 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了医疗卫生领域的“ 四大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先后颁布实施了11 部卫生方面的法律,国务院颁布实施了37部行政法规,原卫生部制定印发了200 余件部门规章;建立有效卫生标准1300 多项。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相关产品管理和医疗保障等法律制度组成的卫生法律体系,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常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 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前的研究,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框架。

据统计,从1978 年至2006 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约17 万家增加至31 万余家,增加了82%;医院总数则从9000 多家增加至1.9 万多家,翻了一倍多。同时,医院床位数从1978 年的110 万张增加到2005 年的256 万张,增长了1.3 倍;卫生人员和医生人数也分别增长了81% 和93%。由于我国总人口在同一时期只增长了37% ,因此人均医疗卫生资源在这一时期有了显著增长。

2009 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我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政府卫生投入不断增加,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降低;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签约家庭医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引领近14 亿人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我国居民基本健康素养大幅提升,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健康中国红利惠及千家万户。2016 年8 月19 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健康重要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19 年5 月22 日,国家卫健委发布《2018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 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434 个,比上年增加10785 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4 万张,其中:医院652.0 万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8.4 万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30.0 万人,比上年增加55.1 万人(增长4.7%);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3 亿人次,增长1.6%。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 年的76.7 岁提高到2018 年的77.0 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6/10 万下降到18.3/10 万,婴儿死亡率从6.8‰下降到6.1‰。

2019 年7 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健康中国行动有了清晰的“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亿万人民正迈向健康中国的新征程! (董超  整理)

(1949~1978)基本组成全面的公共卫生体系

(1979~2008)人均医疗卫生资源显著增长

(2009 至今)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