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行动 > 健康快讯 > 失眠也有真伪?你是真的失眠了吗?

失眠也有真伪?你是真的失眠了吗?

2022-03-17  来源:

cht

随着整个社会节奏的加快

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睡眠缺乏”的时代

清晨不想被闹钟叫醒

深夜不想放下手机

总是在睡与不睡之间徘徊

下定决心放下手机

却因睡不着而焦虑

最终在徘徊和焦虑中疲惫地睡去

 

不知何时起,睡眠这件事,似乎变得越来越不简单。

统计表明全球约有三成的人口有睡眠障碍,其中女性比男性睡眠差,老年人比年轻人睡眠差。

据《2021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在2020年,国人的失眠比例持续走高,有19.4%%的人长期失眠,其中,95后的失眠人群占比最高,为22.2%。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无法实现“睡眠自由”。

但事实上,你认为的失眠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眠,甚至不用药物治疗,就能改善。

那今天就跟大家说说什么是“伪失眠”?又该如何改善?

 

失眠的定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失眠呢?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对失眠是这么定义的:

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②睡眠质量下降,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

③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小时。

 

常见的3种“伪失眠”

No.1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

有些人每天夜里2点睡觉,早上10点起床,但白天精力充沛,没有任何不适,那这种情况是失眠吗?

其实这属于典型的昼夜节律睡眠障碍,而不是失眠。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是由于睡眠-觉醒周期与人体的24h生物节律失调所致的一类睡眠疾病。

它以失眠和(或)白天过度嗜睡,影响生活质量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些人因为家庭遗传因素或长期职业习惯的影响,虽然入睡与觉醒的时间与普通大众不同,但睡眠时长和质量并不受影响。

这不等同于失眠,也无需服用安眠药,可允许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并尽量规律作息。

 

No.2 焦虑性失眠

有些人在某段时间内,感觉特别烦躁,莫名其妙地出现担忧情绪,睡前容易胡思乱想,然后就睡不着了,这是失眠吗?这些人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是由于存在过度焦虑情绪所导致的睡眠问题,但这不是意义上的失眠,治疗重点应放在对情绪障碍的处理上。

焦虑性失眠是现今社会常见的一种情绪性疾病。研究表明,失眠与焦虑的共患率非常突出,70%的焦虑患者伴有睡眠障碍。

患者日间常有心烦意乱、烦燥、易激惹、紧张和恐惧不安、头晕乏力、心悸胸闷、头痛等症状,夜间则为不易入睡或寐后易醒、醒后难寐等失眠症状”。

工作压力、生活琐事及慢性疲劳都可能成为焦虑的来源,建议在寻找并解除自身焦虑源的前提下,配合一些放松行为,以缓解睡前焦虑。如洗热水澡、肌肉拉伸、听舒缓音乐等,注意避免在睡前看手机、玩电脑,或饮用刺激类饮品。

 

No.3 睡眠结构紊乱

有的人入睡没有问题,但整夜梦特别多,一做梦就觉得自己没睡好,白天就想抽时间补觉,但却发现越睡越累,这是失眠吗?需要治疗吗?

这属于不良认知导致的睡眠结构紊乱,不属于失眠。

很多人对做梦存在误解,认为做梦就是没睡好,甚至会引发疾病。

其实从睡眠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做梦是人类睡眠的一个必要过程,做梦本身不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也不会引发疾病,但如果对做梦这件事产生了错误的认知,造成过度担忧,就可能影响健康。

研究表明,每个人最低的睡眠需要(简称MSR)是不同的。当实际睡眠时间少于MSR时,工作效率便会下降,且容易心情不佳;当实际睡眠时间达到MSR时,人为延长睡眠时间也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改变睡眠结构,使深睡眠时间减少,浅睡眠时间增长,让人处在半梦半醒的状态,因而越睡越累,甚至出现乏力不适。

针对这种情况,只需纠正自己错误的补觉习惯,很快睡眠结构就会恢复正常,无需用药治疗。

 

今晚

希望我们都能好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