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讯
这四个饮食误区,一定要提醒父母
2021-05-13
来源: cht
本月的母亲节,你有没有跟妈妈说句节日快乐,或者送一个她心仪已久的礼物呢?下个月父亲节即将到来,在外的你是否已经在惦记着他呢?
在记忆中,我们总是习惯了每天都被父母叫醒,吃着他们准备的一日三餐。渐渐地我们长大了,背井离乡后,我们经常也会怀念父母的厨艺。
但你是否有想过或者已经发现,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吃得也并不健康,他们的饮食也有很多误区和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在慢慢影响他们的健康。
今天我来盘点下父母们常见的饮食问题,大家一起看看,你们是否也有同款父母。
误区1
做饭菜喜欢重口味
为了做出好吃的饭菜,父母都喜欢多放点盐、油和糖,尤其是盐。而且,随着年龄增大,父母的味觉开始退化,加的盐就更多了。盐吃多了对健康危害更多。大量的研究发现,钠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胃癌的发病风险。
2019年,一项覆盖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的研究发现,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中,排在第一位就是因为钠摄入太高——也就是盐吃太多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摄入盐少于6克,但从最近几年我国的调查来看,我们每日摄入盐的平均量都在10克左右,远远超过了推荐的量。
误区2
餐餐都是白米白面
主食是我们每餐必不可少的,因为父母总是认为,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但每天吃的各种米饭、馒头几乎都是白米白面,很少有全谷物和杂粮。
白米白面都是经过精制加工的,精制加工会使谷物丢失大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食用后消化速度很快,非常不利于血糖和体重的控制,还会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2021年一篇研究对21个国家13万多名参与者的大米摄入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吃大米饭会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每天摄入米饭量超过450克的人,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了2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几乎都是吃白米饭。
误区3
担心三高,不敢吃肉
很多人年纪大了都不敢吃肉,担心会三高,甚至有些人会受一些“素食养生”的影响,不仅不吃肉,甚至蛋奶都去掉。
然而,如果长期不吃肉,很容易出现很多营养缺乏问题。
肉类中血红素铁含量丰富,是造血的原料,吸收利用率也高。如果总是不吃肉,又没有专门补铁,很容易导致最常见的贫血——缺铁性贫血。长期不吃肉还有可能让人缺乏维生素B12,也会导致贫血等严重问题。因为维生素B12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里没有。
肉类还有优质的蛋白质,长期不吃肉也会增加肌少症的风险。肌少症的一个重要病因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若肌少症发展到一定程度,肌肉力量严重下降,跌倒、骨折、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发生率都会随之大大增加,对中老年人尤其危险。
我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16)建议:老年人要常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动物性食物,尤其是红肉、鱼类等。
误区4
舍不得吃水果
因为水果都比较贵,父母也经常舍不得吃,就算吃,也都是吃香蕉、苹果等便宜常见的水果,种类非常单一。这其实也是非常不利健康的。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植物活性物质。增加水果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病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早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世界卫生报告》中就将水果摄入过少列为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前面提到的柳叶刀研究中,中国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水果吃太少了。我国膳食指南推荐我们每天吃200克至350克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