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行动 > 健康快讯 > 扬州“15分钟健康圈”覆盖城乡

扬州“15分钟健康圈”覆盖城乡

2011-11-09  来源:健康报网

扬州网讯 正在召开的省党代会上,省卫生厅党组书记王咏红说,江苏将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据悉,国家是计划到2020年实现这一医改目标。
   昨日记者获悉,我市去年已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相比国家“医改2020年目标”提前了10年。据了解,为了能够让城乡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我市今年起开始着力全面提升“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服务能力。
   出门15分钟,百姓就能看病
   何谓“15分钟健康服务圈”?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其实很简单明了,就是指出门15分钟,老百姓就能十分方便地找到医疗机构看病。
   这一点,方巷镇庙头村的村民体会最深,这里紧邻邵伯湖,距市区足有三四十公里,群众看病一直比较难。如今,有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就等于有了健康“守门人”。而村卫生服务站站长、56岁的乡村医生张万金因为经验丰富和热心肠成了这个地方的“走时人”。
   为了方便居民,尤其是村民看病,卫生部门建设了许多社区医疗机构。在农村许多地方,几年前都说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现如今,有人说农村最明亮的房子是“社区医院”。在杨庙,社区服务站就让人眼睛一亮。醒目的门面像超市,整洁宽敞的诊疗室、药房、输液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功能齐全的医疗器材设备。这个服务站负责杨庙、友谊两个村5000人的卫生服务任务。
   社区责任医生“一喊就到”
   “老张,最近你的血压比较稳定,继续保持,正常服药,当然还要吃得清淡一点,坚持每天慢跑锻炼。”这是在城区,梅岭街道邗沟社区林业组张学嘉家,社区医生吕会免费为患有高血压的张学嘉测量了血压。看到老张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吕会微笑着叮嘱了几句,然后背起药箱,骑车赶往下一个家庭。
   吕会是梅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也是邗沟社区的“责任医生”,工作形式基本是上午走访居民家庭,下午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他们除了定期送医上门、指导用药外,还在居民有健康服务需求时做到“一喊就到”。
   吕会笑称他的服务片是个小地球,他是颗小行星,“周而复始地绕行,就形成了居民的健康服务圈。”
   去年已基本覆盖全市城乡
   打造“15分钟健康圈”的目的,就是将小病诊治移到“家门口”,将一半疾病解决在基层。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建成一定数量的基层医疗
   机构。
   据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上半年,全市经科学规划,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44个,确定了1195个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与此同时,卫生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居民,尤其是村民,到就近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而不是一味地挤到大医院看病。据介绍,我市去年新农合参合农民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就诊时,可报范围内的药物报销比例已达到60%以上。
   今年起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根据一项统计,2010年,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已超过总量的一半,门诊平均花费也比三级医院要低上许多。但是社区医院看不到专家、一些报销问题解决不了等等,还是让很多市民宁愿到大医院排队看病。
   因此,如何全面提升“15分钟健康服务圈”的服务能力,就成为我市卫生部门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今年年初,市卫生局即向市民承诺,今年将向百姓们送出10个惠民大礼包,其中有一条就是——我市将在去年形成“15分钟健康圈”基本覆盖的基础上,自今年起全面提升“15分钟健康圈”服务能力。
   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先要继续加强对口支援、专家到社区坐诊工作,市区大医院专家到主城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每周不少于一个工作日。“确保全市今后每个社区医院都要能看到三甲医院的医生,社区医生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
   他还说,今年起,我市还将开始全面试行团队服务和责任医师制度,社区医生要主动上门服务,除了定期送医上门、指导用药外,还要在居民有健康服务需求时做到“一喊就到”,方便群众就医。
   还要建15公里医疗急救圈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全省率先建成市急救中心、县级医疗急救分站、乡镇医疗急救点,形成“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到明年,拨打120电话,将实现1分钟调度、2分钟出车,农村15分钟、城市8分钟到达救治。
   据了解,目前全市现有医疗急救中心1个,县(市)急救分站4个,市区急救分站3个、急救点3个,急救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乡镇没有医疗急救点,同时急救车辆严重不足。
   根据计划,建成后的全市城乡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将分三级。一级:市医疗急救中心1个;二级:城市医疗急救分站7个,其中市区3个、县(市)4个;三级:医疗急救点16个,其中城市5个,新增农村医疗急救点11个。
   记者 苏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