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放射性
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时或核反应时放出的射线。最早发现放射性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可勒尔。“放射性”一词是由居里夫人命名的。具有放射性的核素被称为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发射出放射线后将变成新的同位素,新同位素可能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稳定同位素,而这一过程则称为放射性衰变。
对核电厂来说,通常要考虑的是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流。
这些射线的特点是:
(1)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但用仪器很容易探测到;
(2)有大小不等的穿透能力;
(3)通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
放射性是怎样度量的
放射性的强弱或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度量放射性强弱的单位是放射性活度。
放射性活度指的是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在特定能态下单位时间内发生自发核衰变的数目,一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单位时间发生的衰变数目。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制单位是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为Bq。1Bq=1/秒,即1秒钟发生1个衰变。
早期使用的活度单位为居里(Ci),1 居里=3.7×1010 贝可勒尔。
目前,两种单位均可使用。
什么是放射性铯,有哪些应用和健康危害
铯共有38个同位素,除铯-133为稳定同位素外,其余均为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性铯是核爆料和反应堆运行产生的主要裂变产物。
环境中铯-137进入人体后易被吸收,均匀分布于全身;由于铯-137能释放γ射线,很容易在体外测出。进入体内的放射性铯主要滞留在全身软组织中,尤其是肌肉中,在骨和脂肪中浓度较低;较大量放射性铯摄入体内后可引起急、慢性损伤。
铯-137可作为γ辐射源,用于辐射育种、辐照储存食品、医疗器械的杀菌、癌症的治疗以及工业设备的γ探伤等。由于铯源的半衰期较长及其性能易造成扩散的弱点,故近年来铯-137源已渐被钴-60源所取代。
放射性铯入其简要特性
核素 化学符号 原子序数 主要放射性同位素 半衰期 来源 毒性
铯 Cs 55 55 137 Cs 30.0年 人工 中毒
什么是放射性碘,有哪些应用和健康危害
放射性碘是早期混合裂变产物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核爆炸及反应堆事故中,它是早期污染环境的主要核素。
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中,碘-131和碘-125是毒性相对较大的放射性核素。进入血液中的放射性碘,约70%存在于血浆中,30%很快转移到体内各组织器官内,选择性地浓集于甲状腺。所以放射性碘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甲状腺损伤。
放射性碘广泛地应用于核医学诊断,用于甲状腺、甲状腺癌转移灶或神经外胚层肿瘤的显像。在核医学治疗方面,除了用放射性碘化钠(碘-131)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和甲状腺癌外,还采用新的剂型治疗肝癌。
什么是半衰期
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自发地发生衰变的次数,称作该放射性物质的活度。放射性核素的活度减少至原有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符号为t1/2。换言之,半衰期是指某个样品中一半的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差异很大。短的只有几天、几小时、几分钟,甚至不到1秒钟,长的却可达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是几亿年、几十亿年。例如,碘-131的半衰期约为8天,铯-137为30年,碳-14为5730年, 钚-239为24 000年,铀-238则为44.7亿年。
在接连的几个半衰期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会因衰变而减至初始活度的1/2、1/4、1/8,等等。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预测将来任何时候的剩余活度。随着放射性核素数量的减少,所发出的辐射也相应地减少。
如何处理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
当食品和饮用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食用或饮用这些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
对受到污染的食品可采取加工、洗涤、去皮方法去污,也可在低温下保存,使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自行衰变,以达到可食用的水平。对污染的水,可用混凝、沉淀、过滤及离子交换等方法消除污染。
什么是放射性沉降物(落下灰)
放射性沉降物(radioactive fallout) ,也称放射性落下灰或原子尘,通常指的核武器爆炸时所制造出来的放射性尘埃。动物表皮沾染后可引起皮肤β射线损伤,进而可以导致整条食物链的污染。
核武器爆炸后会产生放射性沉降
核武器空爆后所产生的烟云中含有放射性粒子,在风和重力的作用下,边降落边向下风方向飘移。其中较重的粒子在数分钟内即开始降落,24小时内降落在爆区下风方向数百千米的范围内,造成近区沾染;较轻的粒子,在几十小时至几天内降落到下风方向更远的地面,造成远区沾染;美国核能管理机构研究认为,更轻的粒子随风飘移甚至可以环绕地球,经数日、数月,乃至数年后方能降落到地面,造成全球性沾染。
严重核事故也可能产生放射性沉降物
尽管核反应堆事故没有像核武器爆炸那么严重,但同样可以产生放射性沉降物。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与严重的反应堆事故(如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很大的不同。两者最关键的差异是挥发性与半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