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功能]
  1、 水是构成细胞和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
  成人体内水分含量约占体重的65%,血液中含水量占80%以上,水广泛分布在组织细胞内外,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新生儿总体水最多,约占体重的80%;婴幼儿次之,约占体重的70%;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水逐渐减少,10~16岁以后,减至成人水平;成年男子总体水约为体重的60%,女子为50%~55%;40岁以后随肌肉组织含量的减少,总体水也逐渐减少,一般60岁以上男性为体重的51.5%,女性为45.5%。总体水还随机体脂肪含量的增多而减少,因为脂肪组织含水量较少,仅10%~30%,而肌肉组织含水量较多,可达75%~80%。
  各组织器官的含水量相差很大,以血液中最多,脂肪组织中较少。
  2、 参与人体内新陈代谢
  (1)运输作用 水的溶解力很强,并有较大的电解力,可使水溶物质以溶解状态和电解质离子状态存在;水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消化、吸收、循环、排泄过程中,可协助加速营养物质的运送和废物的排泄,使人体内新陈代谢和生理化学反应得以顺利进行。
  (2)场所作用: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
  3、 调节人体体温
  水的比热值大,1ml水升高或降低1℃需要约4.2J的能量,大量的水可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使体温不至于显著升高。水的蒸发热大,在37℃体温的条件下,蒸发1ml水可带走10Kj的能量。因此在高温下,体热可随水分经皮肤蒸发散热,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
  4、 润滑作用
  在关节、胸腔、腹腔和胃肠道等部位,都存在一定量的水,对器官、关节、肌肉、组织能起到缓冲、润滑、保护的作用。
  [主要的来源]
  饮用白开水、汤类、茶等是人体水的主要来源。
  [摄取不足的危害]
  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人的生命而言,断水比断食的威胁更为严重,例如,人如断食而只饮水时尚可生存数周;但如断水,则只能生存数日,一般断水5~10天即可危及生命。断食至所有体脂和组织蛋白质耗尽50%时,才会死亡;而断水至失去全身水分10%就可能死亡。可见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水摄入不足或水丢失过多,可引起体内失水亦称脱水。根据水与电解质丧失比例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1、高渗性脱水
  其特点是以水的流失为主,电解质流失相对较少。
  当失水量占体重的2%~4%时,为轻度脱水,表现为口渴、尿少、尿比重增高及工作效率降低等。
  失水量占体重的4%~8%时,为中度脱水,除上述症状外,可见皮肤干燥、口舌干裂、声音嘶哑及全身软弱等表现。
  失水量超过体重的8%,即为重度脱水,可见皮肤黏膜干燥、高热、烦躁、精神恍惚等。
  失水量超过体重的10%以上,会出现烦躁、全身无力、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皮肤失去弹性等。
  失水超过体重的20%时,则会引起死亡。
  2、低渗性脱水
  以电解质流失为主,水的流失较少。此种脱水特点是循环血量下降,血浆蛋白质浓度增高,细胞外液低渗,可引起脑细胞水肿,肌肉细胞内水过多并导致肌肉痉挛。早期多尿,晚期尿少甚至闭尿,尿比重降低,尿Na+、C1-降低或缺乏。
  3、等渗性脱水
  此类脱水是水和电解质按比例流失,体液渗透压不变,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特点是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一般不减少,血浆Na+浓度正常,兼有上述两型脱水的特点,有口渴和尿少表现。
  [摄取过多的危害]
  如果水摄取量多于肾脏排出的能力,可引起水过多或水中毒,这种情况多见于疾病,如肾脏疾病、腹性肝病、充血性心衰的病人。
  体内水过多时,体液浓度降低,可引起脑肿胀、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重者可发生渐进性精神迟钝、恍惚、昏迷、惊厥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适宜选用的人群]
  每个人每日都应主动饮用足量的水(至少1200mL),尤其应注意饮用水的人群包括老年人、喜欢运动的人员、乳母、从事高温作业(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2℃)人群及居住于高温气候中(室内温度超过35℃)的人群等。
  婴幼儿每日应适量补水。
  [不适宜选用的人群]
  患肾脏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人群。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1-12 中国公众健康网原创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