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妊娠期间胎儿和孕妇身体的变化

妊娠期间胎儿和孕妇身体的变化

前三个月:受孕至第16周
  胎儿
  精子与卵子相遇时,宝宝的特征和性别即已确定。在这段时期内:
  ·大脑、神经、心脏、肺脏和骨骼形成。
  ·第9至12周期问,开始有胎心跳动。胎心为每分钟120至160次。
  ·胎儿对药物和酒精非常敏感。
  ·到第3个月,耳朵、手臂、腿、脚和脚趾已形成。
  ·在反射作用下,胎儿会作曲肘、踢腿和握拳动作。
  ·到第16周,胎儿大约有2%时长,体重大约1/4磅。
  孕妇的身体
  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孕妇的月经已经停止,身体开始产生赫尔蒙。以下为常见现象:
  ·恶心,多见于早晨,称为晨吐,但一天的任何时刻均可能发生。
  ·到第8周,体重增加1至2磅,到第16周,体重再增加2至3磅。
  ·乳房触痛,体积变大。此外,腰围也可能增加。
  ·排尿次数增加。
  ·更容易疲倦,体力下降。
  ·更为情绪化,情绪波动不定,容易哭泣。
  ·在妊娠结束之前,有胃肠胀气或便秘问题。
  ·出汗增加。
  ·牙龈疼痛出血、流鼻血、鼻塞。
  ·运动或性行为后出现胃痉挛。
  到第三个月末,可能感到更容易饥饿,体力增强。
  中三个月:第16—28周
  胎儿
  ·眉毛、睫毛和头发开始生长,身体上开始长出很软的毛发,称为胎毛。
  ·皮肤呈褶皱状,为红色,等待填满脂肪。
  ·肾已经开始产生尿。
  ·胎动增加。胎儿会踢、哭、打嗝,并对外界的噪音作出反应。有时活跃,有时安静。
  ·医生很容易听到胎心。
  ·眼睛几乎发育完全,眼皮可以开合。
  ·胎儿的身长和体重开始迅速增加。胎儿的身长体重大致如下:
  一第20周:身长10时,体重3/4磅
  一第24周:身长12时,体重1.5磅
  一第28周:身长1 5时,体重2 .5磅
  孕妇的身体
  ·从身体外形可以看出怀孕。每周体重可增加3/4至1磅,每月增加3—4磅。
  ·乳头颜色变深,腹部有一条线颜色变深。
  ·腹部、臀部和胸部可能出现妊娠纹。
  ·乳房变大、变软,乳房上的静脉开始显露。乳房可能流出清澈的白色液体,称为初乳。
  ·关节和肌肉变软,为分娩作准备。
  ·大多数时候心情很好,气色也很健康。
  ·可能疲劳感减退,体力增加。
  ·可能很难思考问题或集中注意力。
  ·后背有时候会疼痛。要睡硬床垫,穿低跟或平跟鞋,避免提举重物。
  ·容易饿,可能感到特别想吃某些食物。吃口味重、油腻或辣味食物后,可能有烧心的感觉。
  ·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增加。每天饮8杯水。
  ·头发可能变厚、变油。
  ·可能会感觉到子宫的肌肉收紧和放松,这称为“宫缩"(BraXtonHicks),是在为分娩作准备。如一小时内收缩达到4次或更多,要打电话给医生。
  ·性欲可能增强或减弱,每周都有变化。
  ·感到自己与体内胎儿生长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可能会担心胎儿有缺陷。大多数母亲都会这么想。
  未三个月:第28至40周
  胎儿
  ·大脑和神经系统迅速生长。耳朵贴在孕妇腹部即可听到胎心。肺脏继续发育成熟。
  ·入睡和醒来的时问很有规律。经常能感觉到胎儿踢和伸展身体的动作。
  ·胎儿的身长体重大致如下:
  一第32周:身长1 6时,体重2.5至3磅
  一第36周:身长1 8时,体重5.5磅
  一第40周:身长20时,体重6.5至7.5磅
  ·胎儿的眼睛已睁开。
  ·脂肪开始填满褶皱处,皮肤光滑。
  ·胎儿的睡眠和醒来很有规律。
  ·到第32周,胎儿可能已足够成熟,若早产有可能存活。
  ·胎儿可能已经进入头向下的体位,由于活动空问减小,可能感觉安静一些。
  孕妇的身体
  ·体重增加比上月快。
  ·可能注意到胎儿踢自己的肋骨。胎动时,可见到腹部的起伏。
  ·可能感觉不适,容易疲劳。起身时可能感觉头晕。
  ·脚、手和踝可能会肿。背和腿可能会痛。
  ·乳房可能漏奶。
  ·可能很难长时问坐卧。
  ·难以入睡,很难找到舒服的感觉。
  ·胎儿挤压孕妇的肺脏时,孕妇可能感到气短。
  ·胎儿的头挤压孕妇的膀胱,孕妇排尿次数可能增加。孕妇可能会漏尿。
  ·可能会有痔疮,有烧心的感觉。
  ·可能出汗,开始更容易疲倦。
  ·可能对妊娠感到厌倦,希望早些分娩。
  ·胎儿向下运动进入产道,子宫位置降低,这称为分娩前腹轻感。随着胎儿进入娩出位置,可能感到骨盆下方有压力。
  ·宫缩(Braxton Hicks)更为频繁。一小时内宫缩达到或超过4次时,打电话给医生。
  如有任何疑问或担心,请向医生或护士提出。
  原文地址:http://www.healthinfotranslations.org/pdfDocs/070790_Changes_During_Pregnancy-CHS_Final.pdf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1-12 中国公众健康网原创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