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理,即一旦发生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由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头痛、谵语、躁动等神经精神异常。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凿证据,但出现了一些聚集性发生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
  由于种属屏障的原因,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多不易感。但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抗体,无特异性抵抗力。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四)流行季节
  多发生于冬春季,通常伴随着禽尤其是家禽中禽流感爆发,呈零星分布。
  (五)流行强度
  禽流感是禽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可发生大面积、跨区域流行。一般情况下,禽流感较难传染给人,但近几年禽流感特别是H5N1亚型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情况屡有发生,感染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值得关注。人群的发病与人和动物接触的密切程度、流行的病毒亚型及其变异情况相关。
  传播途径:
  
  治疗原则:
  (一)隔离治疗 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参照病人出院标准。
  (二)对症治疗 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
  (三)抗病毒治疗 应在发热48h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四)中医治疗 强调辨证施治,在中成药应用上要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
  (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六)重症患者的治疗 重症患者应当送入ICU病房进行救治。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应按照ARDS的治疗原则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患者的护理。
  (七)出院标准
  1. 13岁(含13岁)以上人员,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d以上:(1)体温正常。(2)临床症状消失。(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2. 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诉条件,并持续7d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d的,应住院满21d后方可出院。
  预防:
  防治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取医院就医。
  早报告: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怀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期限为最后一次暴露后7d。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同时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更要及早治疗。
  预防具体措施:
  一:别去疫区旅游。二:别与活禽接触。三:重视疾病预防。四:重视高温杀毒。



分享到:
(更新时间 2011-12 中国公众健康网原创版权,严禁转载)